2014年4月5日 星期六

我們所想像/想要的自由從來不在同一個天秤之上



我非常同意(現在)通路無法阻擋任何書出版,根本不影響任何人的「出版自由」。

但倘若一本書出版後沒甚麼人知道,沒甚麼人閱讀,沒甚麼人買,新書期過後全被退回出版社倉庫(我超愛抓退緩/滯銷書),那這本書真的算是已經「出版」了嗎?

就像我也會思考一個問題:沒有讀者的作家算是作家嗎?(不管文筆多爛只要他的書夠賣,我們還是可以給他一個「暢銷作家」的名號嘛?)

現在出版社如何決定一本新書的首刷量?不會先去問三大通路要訂多少再回來評估最後要印多少嗎?(成本應該都抓得非常緊吧)難道有出版社會去問社群嗎?

通路真的不會管出版社要出甚麼書,因為市面上每個月幾乎有一半的新書是「無效的、不被看見的、徒勞的」,讀者可能還不知道有這本書,就已經被通路從新書平台撤下了。

現在說我們不要怕自由競爭的人,都是佔據「位置」和「市場」已久的人,我也不用說是哪些人,你們去看新書書腰/推薦序哪些人的名字被放到最大、一天到晚出現,就是了--而且十年後可能還是這些人。

既得利益者站著說話當然不腰疼。

我認識很多七年級寫得非常好的作者,但我每每擔心他們出了第一本書後,下一本在哪裡?我們迎來這個社會有史以來最聰明的一個世代,但同時最被瞧不起。

近期發生一件事,胡晴舫新書《懸浮》因誠品25週年給其獨家首賣兩週,而被博客來封殺三個月不準上架,誠品大做下新書開賣一個月,前兩週在暢銷榜第二名,後兩週在第一名。照現在實銷外加新書期後的銷售走勢,這本書應不至於讓出版社賠錢。

那萬一沒賣起來,晴舫下一本書會不會有出版上的困難與問題、首印量是否更保守?

(現在)沒有人阻擋任何書出版,但我們所想像/想要的自由從來不在同一個天秤之上。

(我就不提通路折扣惡戰對出版造成的影響了)

因服貿引起出版自由爭論其實也是世代之爭,我覺得這樣很好,因為出版本身就是一個過於知識封閉的產業。

大家加油!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