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4月29日 星期一

關於家--山田洋次《東京家族》


《東京家族》棉裡藏針地講家家都有本難念的經,撇開刻意與時代接合的某些台詞不談(其實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並不太會那樣談時代的巨變,尤其是和家人的相處間,就算提及也是用一種很遠、很不著邊際的方式輕輕觸碰--當下的生活憂煩遠在時代命運之上),我很喜歡這部電影的「情緒」,和家人相處的種種情感流動有些時候還真是那麼誇張,有些時候就是那麼淡漠,在人情世故的歷練下,你會知道何時該有甚麼表情,該說甚麼話,「家」其實也是表演的前台,真心真情都在話中有話,甚至是相視無語的靜默中。我們彼此都為生活折騰,被時間一點一滴消磨,當我們一起承受相同的苦難悲傷時,還能吵架再彼此道歉,雖無法真心釋懷,家人間的成見和芥蒂常是最深,但我們可以不說愛而他們一直都在,讓人產生一種錯覺,在現世的地獄裏,我們並沒有自己想像中那麼孤單。

2013年4月23日 星期二

2013年4月23日星期二

電話中的人說著情感的不明白
旁邊的人說著生活的困頓
前方的人彆扭地說將這些寫下
是猶豫、複雜與艱難
臉書上,身在他方的人說
「在無法觸及我們所想保護的地方,唱歌,談笑,流淚。」
我遲疑不按下讚,它不能
成為已讀的句點,而是
人民之淚、記憶之傷、歷史最
深沉不眠的痛

在詩人的忌日中,我們閱讀
生活的悲愴

2013年4月21日 星期日

記憶之傷


一邊餟飲著紅酒,一邊緩慢閱讀《不安全的慾望》,在微醺之際、酒精的催化下,葉佳怡清冷的文字直抵記憶的幽暗處,讓人無所遁逃--

「如果說每個城市人共享了城中的食物記憶,愛情中的食物便是唯一最私密的記憶資產。說到愛情與食物的關係,我總喜歡分成兩種:換了情人就要換掉所有餐廳的人,又或者無論哪位情人都要帶去同樣餐廳的人。在我看來,習慣換掉餐廳的人重視愛情,習慣不換餐廳的人重視自己。因為換餐廳的人希望在每次共有進食的當下保有純粹的體驗,即便都是從匱缺到飽足,每次都仍是獨一無二的體驗;不換餐廳的人卻希望在每次食慾完成的當下看見自己的生命史、自己的愛情史、自己身上那由片片愛意鑲嵌而成的多重稜鏡,他不願意自己因為時間的前進有些許脫落。」

我重複看了這段文字好幾遍,怔了許久,想起那些曾在自己生命中留下記憶痕跡的戀人們--從小習慣在家吃飯的緣故,與戀人在外面餐廳用餐時,鮮少有自己的主見。那些餐廳他們都熟悉,一方面是他們總想帶我去吃他們覺得好吃的東西,人之常情。有時被新戀人帶去舊戀人愛去的餐廳,坐定位,打開菜單,點的菜色仍是以前自己常點、愛吃的,習慣了。吃著以前常吃的菜色,在談笑間彷彿又看見他,但心裡明白已是另一個人的體溫,物是人非。我想起他,但並不想念他,突然覺得莫名難過。記憶從此被劃上一道又深又細的傷口,等著再次被召喚時,隱隱作痛。

2013年4月20日 星期六

【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小即是美》共讀計畫系列講座:核能、產業政策和我們的未來】


彭明輝教授在【一本把人當回事的經濟學著作--《小即是美》共讀計畫系列講座:核能、產業政策和我們的未來】講座中直言,唯有電價反映成本,產業競爭力才會提升,但我們政府的政策一直是「怕老闆賺得不夠多」--就算人民已經22K、過勞死、無薪假、非典型……還是不夠,最後我們只好『斷然處置』(註1)。政府對老闆們太好,致使企業喪失競爭力,因為老闆們光靠賺自己員工的錢、極低廉的電費和政府補貼就賺到翻,完全不思長進,所以造成人才逐漸流失,產業無法升級。

現在臺灣的產業技術仍是美國十年前產業技術的水準,在全球能源危機(和因能源危機造成的糧食危機)下,臺灣傳統製造業(鋼鐵、化工、半導體)註定要萎縮,但我們還在發展製造業而不發展服務業,仍舊用過去的思維和經驗去預測未來,卻不知世界的局勢早已轉變!

大學教授不與本土產業對話,無法幫助本土產業轉型和升級--因為政府的「五年五百億」計劃,他們做的國外研究和論文對臺灣本土毫無幫助!我們如果是一個正常的國家,我們根本不需要有核四,甚至是核能!只要產業能轉型成功,讓「電價真正反映成本」,二十年後我們的用電量會跟今日一樣,甚至更少。

過去六年來的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都在批判新自由主義導致的分配問題,而我國的經濟學家因為自身價值觀的偏差,完全避談這個問題(《小即是美》的作者修馬克是西方經濟學家中第一個針對分配問題提出批判思想的人),讓政府扭曲「電價反映成本」的事實,只恐嚇人民若不發展核能,會面臨負擔高昂電費的局面,但其實民間用電反映的是人民的收入,政府誤以為核能發電便宜,產業才有競爭力,根本大錯特錯!

核能發電便宜是因為台電完全迴避核四的風險成本,低估核電廠除役成本、核廢料處理成本,政府不幫人民的身家性命保險--如果世界上有一家保險公司願意為臺灣人民保核災險,我們一年要付出的保費大概可以抵十年火力發電的電費(外加碳捕捉技術的費用)!

臺灣政府從不對人民說真話,都只說部分事實,台電現在對外宣稱核電廠發生意外時的『斷然處置』,其實是製造一個三浬島事件來阻止福島事件的發生。全世界首都百公里方圓內有核電廠的國家只有臺灣,而且我們還有三座!彭明輝教授說看過許多網友討論核能的文章,覺得有一句話講得最好、最中肯:「不是核電不好,只是臺灣太小。」只要台電一執行『斷然處置』,臺灣就得遷都,『斷然處置』若中途失敗,發生氫爆,臺灣就得遷島。在福島核災的事件報告中,至今我們仍無法得知事件發生的真正原因,因為無人能進入事發現場。(註2)

彭明輝教授說,一個對人民處處避談、隱瞞事實真相的政府說要對「核四存廢」進行人民公投,這能叫公投嗎?這根本是詐欺!

註1:

2013年4月11日 星期四

〈誠品二年記〉

4月11日是我進誠品工作的日子。仍是學生的時候,歷經求學的幾個階段,也從沒有這樣記得如此清楚的,像是一個起點與開始。但更可能是公司大樓的保全常換,每當又換了一副新的臉孔時,早上上班進員工出入口前得把員工證拿出來給他看,同時自己又看了一遍員工證上的集團任職日,日覆一日直到他記住我的容貌,想忘都忘不了時,又換了一個人。

兩年的時光更迭,從舊部門轉到新部門;從前勤單位調至後勤單位,星移物換,人事已非。離開了一個人,結束了一段關係,想起年前一同看電視,談星座的。占星師說我的星座來年桃花運強,他由衷為我感到開心;說他的星座來年會懷念舊情,我們相對無語。直到現在我還是常去賣場上晃,有時站定在一本新書前靜靜地看著,深怕它覺得我陌生。以前埋首在書堆裡,成天灰頭土臉的也覺得非常快樂,像是我和他曾擁有過的最好的時光,但是我現在已經很少想起,已經習慣忍著不去關心他的近況。

現世並不真正安穩,歲月從未寧靜,新聞報導傳來的壞消息總是多過好消息,但只是在旁邊看的人,何能明白甚麼叫真正的壞?我的公司持續在展店,新店一家家開,從台中金典、香港銅鑼灣、新北板橋、台北松菸、中國蘇州……對岸傳出H7N9疫情時,我先想到的是營收會受到影響、股票必跌,我們會受到疫情牽連……我對這樣的自己感到有些陌生。現代台灣人熱衷於小日子、小確幸,想緊緊抓住日常微光的心情,隱隱約約間,我竟有種心不甘情不願地明白。

近日南北韓關係緊張,我想起卡薩爾斯說:「一次大戰爆發時我在巴黎,整座城市宛如發了狂。你也許會想,大家應該會對國家所蒙受的恐怖災難有所知覺,可是,不,正好相反,當時有一種狂亂的節慶氣氛。」而現在又有多人盼着戰爭發生,等著受惠和覬覦可能受惠的部分,還有享受置身事外、事不干己的立場?像是頑固堅持非發展核能不可的那群人。

「之後的日日月月,隨著眾多國家一個個被捲進這場可怕的殺戮,你會覺得文明開始倒退。每一種人性價值都被顛覆,暴力受到崇拜,野蠻取代了理性。殺掉最多同類的人是最偉大的英雄!人類所有的創造力,所有的知識、科學和發明,都集中來製造死亡和毀滅。而幾百萬人被屠殺,另幾百萬人無家可歸、挨餓受凍,這是所為何來?」

春日的溫疫尚未消解,其後又有一場更大的溫疫,今年的四月是最殘酷的月份,天氣善變得像是憎恨我們從未真正認識它。我只能再翻開一本書:《不安全的慾望》,在倦眼逐漸模糊的凝視中,再一次確認自己的初衷。

這個時節的冷冷細雨,為甚麼都飄著惆悵的味道?

2013年4月7日 星期日

喜歡

我喜歡你喜歡我如我喜歡你一樣。
你喜歡我喜歡你如你喜歡我一樣。
我喜歡我喜歡你如你喜歡我一樣。
你喜歡你喜歡我如我喜歡你一樣。

沒有歷史的人

為甚麼還要看如此沉痛的書呢?為了不讓自己忘記心痛的感覺。這島嶼的人民善於遺忘,尤其是遺忘歷史的傷痕,連大夢初醒回首爬梳、省思歷史的傷痛都只有一瞬間,隨即被更吸睛的新聞頭條取代,明天又是新的一天,我們都是改過自新的好人--沒有歷史的人。

「重提鄭南榕,『不只是懷念、不只是回顧、當然也不是就此罷了』,而是讓我們記得有人如此信守理念,也該覺悟,鄭南榕已遠,剩下來,真的就是我們的事了。」

2013年4月3日 星期三

「你是否同意貢寮禁止強震不得海嘯?」


今天一早趕著搭計程車去總公司開會,臨下車前司機遞了一張對折的A4紙給我,請我有空時再看。在路上我漫不經心地打開這張紙,本以為應該是甚麼廣告傳單,打算一到公司就直接丟進資源回收桶--這張紙是影印3月28日自由時報讀者投書的內容「你是否同意貢寮禁止強震不得海嘯?」,司機在文章的一些段落上劃滿了紅線:「這次地震再次提醒,我國絕大部分國土位於地震斷層帶上,大自然威力深不可測,日本福島核災已經給過我們警示,這次地震又再次給了我們警示,警示什麼呢?那就是核電廠既危險又不安全!地震只要大些,核電廠出意外是極有可能的,一旦核電廠發生意外,造成複合式災難的話,將會非常難以收拾。」、「日前江揆也坦承,政府對核廢料的確沒有一個完全的處置方案」……

其實我們的社會並沒有我們想像中那麼冷漠,仍有許多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關心並守護這塊土地,就像這位無名的計程車司機一樣。我們活著,還有機會能阻止錯誤的決定,創造春暖花開的未來。

謝謝,謝謝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