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5月27日 星期一

歷時18年,福音戰士漫畫最終章完結!


早忘記當時為甚麼那麼著迷於《新世紀福音戰士》,彷彿是這些14歲的少年少女們回應了潛伏在廣大的同代人心中難以言語的孤寂--

總以為自己藏得很好,但在看《新世紀福音戰士》時只聽見甚麼破裂的聲音,像是明日香的怒吼、逞強與驕傲;真嗣畏縮地逃避一切責任又回來,誰給他的勇氣?零的一句「謝謝」?美里的包容像海--我們只是想要有人愛,伸出手來有一個人能回應我,知道他懂我,像初號機突然覺醒如天啟,我們害怕世界恐懼世界憎惡世界卻不得不愛。不知道是該毀滅自己還是毀滅世界。

青春期就這樣過了,有人回應你了嗎?

2013年5月26日 星期日

雙城遺事


禮拜六的午夜我一邊喝著Jack Daniel's Tennessee Whiskey & COLA一邊想著到底要不要說這件事,今天一直在寫跟張惠菁相關的事完全是壓抑許久的結果(這件事我早有在Plurk上碎唸過,但那畢竟不是一個我公開發表言論的平台)。《雙城通訊》出版至今已一個多月,但限量版套書在四月底五月初早已斷書,想要再進都是沒有的(一種想賣沒得賣的傷痛)。這件事我不過問誰的是非對錯,不議論立場與價值觀。我明白有時候你卡在那個立場和位置上所能做出的選擇非常非常少,包括掙脫和突破的選擇,於是難。是通路惡鬥也好,是出版社和通路談判破裂也罷,是其中更多我不知道的原因細節也無所謂,我只是在想,究竟為了甚麼,我們究竟是為了甚麼在做這件事,在商言商利益交換的前提要件之下,我更在乎的是其中被犧牲掉的可能性--有沒有更好的達成雙贏局面的可能--真的幾乎以為張惠菁不會也不可能再有新作集結發表了,但面對這件事我可以當沉默的共謀,反正這行當裏多的是這樣的事,我們用理想換取現實的經驗,論斤秤兩地討價還價,閉上一隻眼只為了讓另一隻眼還有睜開的機會。我不想徹底妥協,但我最消極的抵抗也只是召喚過去所有我跟張惠菁相關的情感記憶,再一次告訴自己,不要遺忘這些,不要被現實與無奈麻痺到連這些都會遺忘。

長路漫漫,我還希望能照看著我的同代人一路走下去,但願這會是我歷經道德掙扎,選擇折衷的代價-- 

(還有最無辜的向來不是讀者就是作者)

2013年5月25日 星期六

重複的冥王星

彼時友人說,張惠菁在英國博士沒念完匆匆回台,是為了卡故宮的職位,她的老師杜正勝召她回來。我默默聽著,不作聲,當時的年紀太輕,對此事實在沒有甚麼感想,連具體的想像都沒有。

數年後故宮案登上新聞版面,看到張惠菁清麗卻略顯憔悴的身影出現在電視螢幕中,不禁憶起此事,我仍是沒有判斷,但明白這要交給時間,讓流言只是流言,不從自己心中經過。

後來我連張惠菁無罪的消息都不知道,直到看她又有了新作,往事才在心頭緩緩浮現,已經是過去的事了,我們又被時間推著往前走,等著面對新的流言。


我的書櫃裏幾乎沒有重複的書,如果說我有甚麼自鳴得意的過人之處,莫過於自己買的書全部看過全都記得,唯一的例外是張惠菁的《給冥王星》。

某年生日,和自己考上同所大學的國中同學送我這本書當禮物,當我把書從袋子裏拿出來時,她還怯怯地問:「一直很擔心你已經買了。」我向來真話實說:「我已經買了也看完了。」她當下氣得大罵下次再也不買書送我了,指責我買那麼多書幹嘛!

我笑說就把重複的那一本賣給二手書店--但此事終究沒有發生,兩本《給冥王星》並排在我書櫃的一隅裏,紀念我們難得的友情、珍貴的默契。

從《你不相信的事》到《雙城通訊》

 

第一次看張惠菁的書,第一次知道張惠菁這位作家是在一場讀書會上。中學時代念私立學校升學班的緣故,我課外讀物看得少,多半是下課後、放假時看看漫畫消壓解悶,其他時間全被拿來面對厚厚一疊的課本、參考書和數不完的考卷。考上大學後沒多久,正迷BBS的時候,在KKCity上加入了一個讀書會,不算為了考試目的而加入的讀書會的話,這是我生命中第一個讀書會,至今也是唯一的一個。

那一次讀書會我們讀的是張惠菁《你不相信的事》,講起散文,以前多半是讀周作人、梁實秋、林文月、琦君等人的作品,對於時下散文作品接觸極少。這本書主要是在講父殤,其後類似的主題令我印象深刻的還有劉梓潔《父後七日》、郝譽翔《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賴香吟《其後それから》,但《你不相信的事》在我的心中佔有極重的份量,像是一個美好的座標為我們的讀書會留下深深的印記。

我記得,我們是在現今已收店的MO!RELAX多鬆咖啡談這本書。也不知道為甚麼在談這本書之餘,開始講起彼此的人生,那個場域變成樹洞,我們開始交換秘密,這是唯一的一次,自然地講那些不可告人的事,像是壹週刊的化名現身說法,極其認真。有些話在其他場合,即便是說給再信任再熟悉的人聽,他也未必會相信。但在這樣的場合、時刻、人和書--你知道在座的人會相信。

記憶彷彿變得清澈,蒙塵身世與私密情緒被毫無保留地靜靜凝視。以後不會再有了,隨著日子變長、情感加深、關係漸近,有些話就沒辦法再說第二次了,當時的樹洞已被永遠的封閉,像是停留在MO!RELAX多鬆咖啡的時光已是僅能在記憶長河中懷想感傷。

時間從沒有停下,從未放過任何人。有人退伍後出國留學念了博士,現在正奔波於各大專院校間求取教職;有人當了私立名校的國中老師,春風化雨莘莘學子,印象中他大學乃至研究所念了好久好久;有人成了新世代備受矚目的作家,但他當初也沒想過自己會當記者;有人是時下連續劇的編劇,但說起他的人生,可比這些戲更像是戲……我也沒想過自己會變成一個賣書人,還進入我認為最假掰、最做作的書店工作。

從KKCity搬遷到批踢踢,再轉戰至現在的臉書,仍是同樣的一批人,只是我們已經不再聚在一起讀書了,更多的是分享彼此生活的切片,交換情感的雜蕪。誰又決然離開一段關係,進入新的感情;哪個不要臉的賤人又開始打聽誰誰誰的消息,農曆七月都還沒到就陰魂不散;誰又悠悠談起了一段雙城之戀。有時候看到這些人在臉書上突然說起自己最近也在看的一本書、對同樣厭惡的人開罵、轉貼正在聽的一首歌,不必非要告知自己也在場(雖然還是很愛幫他們按讚),不告知的默契很好,即使不知道現在的我們是否已成為當時的我們想成為的人,想長成的模樣,但從這些人身上我至少明白一個不變的道理--張惠菁在新作《雙城通訊》說:「『沒有人是完全孤獨地活在世上』,這是一句老哏,老哏到我們要花上很多時間,才肯真正相信它。」

從《你不相信的事》到《雙城通訊》,我們一直都在相信的路上通訊,當記憶還算數的時候,在臉書上說謊會被警察找去問話的時代

2013年5月18日 星期六

不疾不徐的凝視--巴斯提昂.維衛斯《波麗娜》


《波麗娜》講述一名舞者自幼展現驚人天賦,其後在她舞蹈生涯中面臨的種種現實困境、道德掙扎與人生抉擇。無人知曉當下的選擇會讓自己走往何處,唯有承擔自己的選擇才能在跌跌撞撞的人生路上,舞出自己心中真正想追求的,想拼湊織就的那一窗風景,即便行路再苦再難。

《波麗娜》是一本黑白繪本,線條簡潔,文字凝鍊,所有圖與文字的編排都帶著詩意的留白。舞蹈是一門無需語言的藝術,像是波麗娜的啟蒙恩師邦喬斯基教授說:「觀眾眼裡應該只看得到您想傳達的情感,沒有別的。」在追求極致藝術的過程中,波麗娜無可避免遇到人生的關卡,像是大提琴家卡薩爾斯說的那句話:「我首先是一個人,其次才是個藝術家」,即便天資縱橫,在藝術和人生之前也有徬徨時,「在舞蹈這門藝術裡,既沒有敵人,也沒有朋友。」波麗娜選擇的是一條註定孤獨的路,迂迴曲折,萬轉千迴。但其中的喜樂甘苦都是自己最美的收穫,也唯有與自己產生共鳴的靈魂能懂。

波麗娜在自己的舞蹈事業闖出一翻天地後返鄉,昔日同窗阿列克謝向她吐露過往情意,但他在波麗娜飯店房門前遲疑了:「這……我有個交往了一年的女朋友……我不能這樣……這太複雜了……為什麼事情一定要這麼複雜?!」

『這並不複雜。舞蹈才是複雜的,至於這種事,很單純。沒有比這個更單純的了。如果你沒感覺,就回家去找你的女朋友。要不,你可以留下來。』讓人不禁想起奧斯卡.王爾德:「藝術並不模倣人生,只有人生模倣藝術。」阿列克謝終是沒有留下。

波麗娜回去找邦喬斯基教授,在他現在年幼的學生們面前與他共舞。一年後,她在巴黎的住處收到邦喬斯基教授寄來的光碟,裏面珍藏著他們倆一起練舞的影像,最好的時光。

「像這樣,感覺這個高度。」

「您必須伸展開來,波麗娜。您的身體必須超越一切,而眼神投向遠方。」

「無論拉得再高,如果少了不疾不徐的凝視,仍是白費。所以當您在高處時,不要急。」

「眼神,波麗娜!」

「凝視!」

《波麗娜》這本繪本彷彿是對舞蹈、藝術乃至人生最深情的凝視--有時候,我們會感受到周遭一切全都靜默下來,連心跳聲都顯得清澈,所有留白都充滿著最好的意義,生命中難得的魔幻時刻。

2013年5月2日 星期四

有人持續在問公理與正義的問題


勞委會門口站著警察,裡面也是。關廠工人們在勞委會門口左側搭帳蓬絕食,來往勞委會辦公、辦事的人們進進出出,不知道在他們眼中,對這樣日常風景的變色有甚麼想法,還是日常只存在於他們來往的那條路上。

沒有主流媒體關注。

我站在帳蓬的對側不忍久看,無法想像裏頭人們的心情,也無法揣測坐在勞委會辦公室裏的,轉身靜靜看著立板上黑白照片與文字的敘述,一則又一則,旁觀他人之痛苦,但其實也是自己的。人該如何才能不受困於立場的兩難、現實的挑戰、人世的涼薄?這裡有人持續在問公理與正義的問題,以堅決卻不斷被耗損的意志、愈來愈衰弱的軀體,他們辛苦了一輩子,到頭來仍是被輕易地辜負與背棄,在人生的末路他們勉力為世間點起微弱的火光,惘惘的威脅在逼近--

下班時間到了,勞委會拉下鐵門,人們藉著夜色匆匆離去,沒多看一眼。

行政院前秘書長林益世貪污6300萬元,一審輕判7年4月;王銘宏搶檳榔攤1500元,重判七年二月。今天是媽祖的生日,有人持續在問公理與正義的問題,你聽見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