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4月4日 星期一

柯文哲向「錢」看 中山地下書街恐讓位百貨美食業?

看到新聞中又提到「重慶南路書店都面臨因蕭條伴隨而來的倒閉」,覺得這並非全是政府的責任,畢竟現今讀者閱讀習慣早已改變,外加網路書店的便利,在最大宗的中文圖書市場沒有持續成長反而逐年衰退下,實體書店倒店潮是令人傷感的時代的眼淚,因為我們(所有讀者)現在就是養不起那麼多書店。包括誠品書店因為坪效壓力,毛利低的書區空間常是店內被縮減坪數的首要考量。

政府要不要給予書店業者承租優惠以及補助當然值得繼續討論,但能否讓書店業者良性長久經營,相信相關人士都會思考這道難題⋯⋯

台灣中小型和獨立出版社在這樣的劣勢中崛起,但這些出版社的書不見得會鋪貨到台灣每一家書店,一來是和經銷商的談判(可能嫌麻煩又賺不了多少錢不想幫你送),二來是要鋪貨到台灣每一家書店的成本可能太高,物流要錢,倉儲要錢,不見得鋪貨到台灣每一家書店的書都會賣掉,或許周轉天數太長,可能退回來的書是瑕疵品,無法再流入新書市場,有太多可能的風險與損失。

要把書店、書街倒閉直接連結到政府文化政策的失敗,可能太過膝反射,必須得先檢視書店、書街內原有的商品結構是否符合社會大眾對於書店提升文化的想像吧(以及對於周邊社區的影響)?

額外講文創在台灣還在成長階段,有太多進步的空間以及各式各樣的適應期(無法速成、無法速成、無法速成),多數人對文創的期待實在過高,這不是所有文化政策問題的解方。

當初誠品松菸店籌備時應該逼瘋所有相關主管、同事(當然還有我),我想多數人一定至今還是嫌這家店銅臭味太重吧,畢竟要滿足所有人對文創的想像和期待勢必需要累積、凝聚長久的社會共識(這句話我亂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