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4日 星期五
愛有多少
〈致二十年後的我〉
看完這篇小說讓我好想也寫一篇文章給自己,給十年後、二十年後,甚至是三十年後的自己。
在被深愛的人背叛之後,在面對傷痛及走出傷痛的過程中,最終要面對的人,還是自己。白石一文對文中主角岬心情轉折的每個描述都細膩的隨著我的脈搏起伏,或許熟悉的劇本才會有相同的感觸,「一直以為只有自己背負著痛苦辛勞,忘記了體諒他人這件事,結果竟然沒有發現默默珍惜自己的人」,我想這是所有受困在傷痛之中的人,最終必須獲得的體悟,自己絕對不是孤單的,這世界上最希望自己獲得幸福的人也是自己,如同二十年前十九歲的岬的希望,我正發自內心的聲援你,我衷心祈願妳可以遇到一個心愛的人,度過一個幸福的人生。我就像爸爸與媽媽,不,我比他們更強烈的為妳的幸福祈禱。妳絕不孤單。
我想這是一篇獻給所有陷在傷痛之人的自我救贖的作品,無論何時,自己都是自己最強大的信念,過去的自己為現在的自己祈禱著,希望能獲得幸福--現在的自己也該為了回應過去的自己而努力的向前邁進,同時也是為了未來的自己,衷心希望自己能獲得幸福,我想這是一種給所有傷痛之人的祝福,相信每個人都可以繼續向前邁進的,我想白石一文一定是這樣相信、祈願著,在人性與傷痛曲折交織的背後,千萬別忘了那個為自己深深祈福的「自己」。
這是一則在悲傷中感到溫暖的動人故事。
〈即使他知道真相〉
真正的絕望可以給人帶來真正的愛--但我想也許愛得越深,在遭遇最愛的人對自己的背叛時,給人帶來的絕望也越深,文中四位主角似乎都面臨著類似的心境--背叛自己最愛的人;被自己最愛的人背叛。
市川面對自己摯愛的緋沙子長達十多年來的欺騙;緋沙子隱瞞了市川事實真相而累積十多年來,快將人撕裂的罪惡感;凱倫與市川偷情時說,若被里見發現,我們都會被殺;里見為了復仇,而讓緋沙子懷了自己的孩子--
市川從里見手上搶走了凱倫,里見為市川留下了文彥。我想里見的復仇也許是因絕望而生的一種愛的形式吧--「即使市川君知道真相,他也一定會原諒你們。因為,他和我之間就是有這麼密切的關係。」
我想里見早就原諒了市川,但也讓市川付出了背叛他的代價,他應該在市川身上看到了似曾相識的自己,也許是知己,他們合作的第一本書,將成為市川全集的第一集,里見是以自己的方式在關愛著市川的,也許是希望有過同樣際遇的市川能得到幸福。我想里見在面對絕望的同時也看到了希望,所以他不願自己的兒子步上自己的後塵,說不定不當個小說家比較好。他的絕望為他的兒子帶來了真正的愛,他無法帶給他兒子的,但市川可以。
在四個主角的人性都被赤裸顯現的這篇小說中,白石一文告訴了我們原諒所帶來的希望是在絕望與愛之後。
〈達爾文進化論〉
--生物在生存鬥爭中,擁有對生存稍後有利的變異個體將存活下來,並進行繁殖,導致新種的誕生,進而發生變化。
〈達爾文進化論〉,這篇小說的篇名非常有意思,白石一文使用了達爾文《進化論》的一小段文字,隱喻了愛情中自我的抉擇。我不禁想起蔡健雅也有一首歌名為〈達爾文〉,歌詞中有一句是這樣的,「是明白愛是信仰的延伸」,跟文中女主角知佳仔細的看了上述的一小段文字之後的想法有相似之處,一種心境上的共通。
「只有自己知道,什麼對自己重要,什麼對自己不重要。不能試圖和他人競爭,試圖做和別人稍有不同的事。做出真正重要的決定時,絕對不能以競爭和冒險為目的。」最後的最後,還是必須傾聽靈魂的聲音,自己做出決定--知佳心想。
我一開始看時,覺得白石一文是在對達爾文的這段話表示反對意見,但反覆看了幾次後不禁莞爾,「最後的最後,還是必須傾聽靈魂的聲音,自己做出決定」不也是一種所謂對生存稍後有利的變異,尤其是在愛情中,沒有比傾聽自己,對自己保有堅定的信念這件事還要來得重要了。知佳彷如重蹈了父親外遇對象的覆轍,在愛情、慾望與道德之間不斷掙扎,最後的最後,還是自己--一切的一切都該傾聽自己內心的聲音、自己的靈魂,才能做出決定。我想很多人都有過類似知佳的遭遇,或曾在愛情當中迷失,我想這種時候一定非常徬徨無助吧,不可避免的人性盲點被白石一文在這篇小說中點出來,於是知佳做了和他父親不一樣的選擇,因為她真心地面對自己,「即使是永遠無法實現的夢想,人為了尋找自己的唯一,走過不可重來的短暫人生。對每個人來說,最重要的當然不是『保留種子或是進化』,唯一重要的,應是如何豐富的,充滿愛情的走過自己不可重來,無法取代的這段人生。」
--為此,任何困難都可以克服。因為是自己的人生,所以絕對不能放棄。
〈愛有多少〉
「當你真正失明的那一刻,你就可以擺脫對於失明的恐懼」,〈愛有多少〉一開始就藉由電影《解夏》中,松村達雄扮演的僧侶的一句話來點出男主角正平在愛情中最終所會悟出的道理,似乎把「明」這一個字拿掉,用□代替,你我都可以填入任何我們所恐懼失去的東西--這是如此深諳人性的一句哲言。本書的同名之作〈愛有多少〉,同時也是書中的最後一篇小說,這篇小說是在說有關「失去」這件事,在愛情中,這也是我們每個人無可避免都會感到恐懼的事--失去。
「失去」並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我們在面臨逐漸「失去」的時候,就像我覺得寂寞並不是一件可怕的事,人們總是在自己的生命裡,寂寞地來又寂寞地去,但最害怕的往往是離別,尤其是在逼近離別的時刻。
正平和晶都有他們分別害怕失去的事,應該說這本書中的每個人,或是現實中的你我,每個人都在害怕--「小正,剛才的事,如果你想取消,隨時都可以。我從小就習慣放棄幸福,也很擅長。」晶在正平對她求婚的當晚緊緊抱著正平這樣說。我心想,是因為太害怕失去了才這樣說,害怕失去的心情削弱了彼此對愛的堅持與信念,伏爾泰說:「絕望的人往往可以贏得勝利。」因為絕望能帶來希望的種子,唯有發自內心的分享心愛的人的絕望與痛苦,彼此祝福對方的幸福,讓心愛的人從絕望中獲得解放。木津弓彥老師這樣對正平說,他和晶之所以分手是因為缺乏改變自己命運的強烈意志,於是他們五年前的分手是必然的結果。在我看來也許五年前的他們都太害怕失去,及自己對愛、對方和自己的信念都不夠堅定。人是可以靠著堅定的信念改變自己的命運,我想白石一文一定是這樣相信著--
「在真正失去佐和子姊的瞬間,老闆終於擺脫失去佐和子姊的恐懼。自己從真正失去晶的那一刻開始,也可以從失去晶的恐懼中解放。一旦擺脫了失去他人的恐懼,就不會再失去對方。這是因為對人類來說,並不是恐懼失去所愛的人,而是擔心會失去所愛的人的這份不安,才是恐懼的實質。」正平最終領悟了《解夏》中僧人的哲言,那有關「失去」的真義。唯有如此,才能釋放自己的恐懼,面對自己,重拾那自己心中所必須堅持的「堅定」的信念。這篇小說為這本書畫下了一個完美的句點--更應該是一個全新的開始,在愛情中面臨的各種考驗,甚至是在人生中,那唯一的也是最終的問題都將回歸於「自己」,如同白石一文在本書後記中所發出的提問--自我到底是什麼?我想這是我們每個人一生都在努力回答的問題。
※
白石一文在後記裡說:「即使這個世界看似無可救藥,但仍然是一個完美的世界。」不知怎麼的,我覺得這句話好美好美,如同不完滿的愛情才是真的完美,這本書中各個故事主角的遭遇,我想在現實中,你我一定都盡可能敬謝不敏,但看完這本書後不禁感嘆,這才是愛情,美得不像話,又如此地貼近你我血淋淋的現實人生,我想那些在愛情中掙扎過的傷痕都會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印記。
訂閱:
張貼留言 (At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