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0日 星期一

戰後現代歐洲文學作家回顧--《DIE ZEIT No.29》


DIE ZEIT是德國非常知名的週報,每週四發行,許多德國人會花一週的時間細細閱讀。

這份週報一期的價格約是一般日報的兩倍,共82版,並附贈一本雜誌。DIE ZEIT內容只有評論或訪談,無當日或當週新聞。 

DIE ZEIT於1946年成立於德國漢堡,並在該年2月發行第一期,政治立場為自由派。曾被霍布斯邦喻為戰後重要的德國左翼週刊,但現今這樣的政治色彩已逐漸淡去。

特別要跟大家介紹的DIE ZEIT No.29正在做一個久違且難得的專題:戰後現代歐洲文學作家回顧。預計在接下來的七期週報內,挑出每十年各十位最重要文學作家。這期是總論,介紹為何要製作這個專題和解說評選作家的原則及期許。除了總論外,這期也公布了1945-1950年獲選的十位作家,同時也介紹這十位作家的代表著作。由於年代的關係,1945-1950年挑選的主軸都圍繞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和集中營的議題上。

以下是1945-1950年間獲選的代表作家和作品(依名次排列):

Thomas Mann《Dr. Faustus》(1947)
Primo Levi《If This Is a Man》(1947)
Ivo Andric《The Bridge on the Drina》(1945)
Albert Camus《The Plague》(1947)
Curzio Malaparte《The Skin》(1949)
Malcolm Lowry《Under the Volcano》(1947)
Knut Hamsun《On Overgrown Paths》(1949)
George Orwell《1984》(1949)
Ernst Juenger《Strahlungen》(1949)
Cesare Pavese《The Beautiful Summer》(1949)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